我校最早的图书馆是1956年建校初期建造的,三层高度,石头砌底,宽敞坚固。我最早与之接触是在70年代初上初中时期。当时酷爱读书,就拿父亲的借书证让馆里的赵老师帮我借出,然后到他家去拿。那时的借书证是一张硬纸卡片,教师一般有数张,可以同时借阅数本。我后来就直接到图书馆找赵老师借书。有一次在馆里看到一个人要借《四库全书》,估计这个读者是外单位的,他不知当时我校没有此书,赵老师为了掩饰窘态,就大声说:你知道这个书有多大吗?你看得了吗?把那个人唬地一愣一愣的,就此罢休。我校80年代才购买此书,没想到我后来为教学科研多次借阅此书。我当时主要借阅小说看,国内古典的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醒世恒言》《拍案惊奇》《儒林外史》等,现当代的有茅盾《子夜》、巴金《家》《春》《秋》,杨沫《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以及一些短篇小说等。国外的有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丛书,雨果《九三年》、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牛虻》、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我中学作文好,得益于此。记得中午不休息看小说,下午写作文,就把文中好句子用上了,还得到了老师的好评。此外我还经常到历史系资料室看报纸、杂志和人物传记。这些都扩大了我的知识面。
198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我校工作,有了自己的借书证。这时换成了有十几页的本本,为了教学科研我借阅各种专业书,包括古籍和今人著作以及论文杂志。1988年春查阅《明实录》,不能借出,只能现场用卡片记录。记得查阅记录了两三周时间。中间休息时到楼后的萃华园,只见春意盎然,花团锦簇,即刻心旷神怡,疲劳顿消。由于我借阅较多,借书本填的满满的。大约九十年代初,实行电子化,借书证变成了一张磁卡,刷卡即可借阅,非常方便。90年代中期在萃华苑的北面建立了中西合璧式的新图书馆,馆前一汪碧水,聚天下之才气;入门求仁就道,汲取知识精华;出门成仁弘道,环宇桃李芬芳。新图书馆高大宽敞,藏书丰富,我流连于文史部和社科部,借了大量的图书。21世纪初,我承担了几个科研项目,因而去图书馆更频繁,尤其是古籍部。在编著“十一五” 国家重大工程出版规划之首项目《中华大典·工业典·陶瓷与其他烧制品工业分典》中,我带领研究生从二十四史、十通、《明经世文编》、《清经世文编》、《明实录》、《清实录》、明清方志、《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未收书辑刊》、《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丛书集成续编》和各类野史笔记小说中搜检复印数万张,引用各种著作约900种,资料约3000篇条。在这个过程中越发感到中国古籍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几年中按时去查阅复印,号称不在编的工作人员;当时将查阅的书籍擦拭干净,又号称书库清洁员。这个项目从2006年8月接受任务,在目录索引、资料复印、标点校勘到分类编排后,2010年8月送出版社初稿,2012年4月经大典办组织专家终审,又反复修改打磨,到2015年12月出版,历经10年寒暑,真可谓十年磨一剑也。
2017年我光荣退休后忙于看外孙女,几乎不去图书馆了,期间虽然笔耕不辍,写了几十篇散文和随笔,但这些不需要图书资料了。看着束之高阁的借书证,心中百感交集。今年暑假后西区新图书馆就要投入使用,之前我们带着外孙女已多次在楼前参观。只见西区新图书馆高大巍峨,气派非凡。楼前溪水环绕,三桥横跨,风水绝佳。在此阅读,效率更高,成果更大。期望暑假后能在宽敞的新馆中重温当年的感觉,发挥余热,为社会和国家继续做出贡献。
作者2023年7月22日于曲阜师范大学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