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高校应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示范区
日期: 2017-03-10 信息来源: 点击数:

高校应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示范区

王 华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纳入国家战略高度,从整体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高等学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方面,承担着伟大的责任和使命,应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示范区。
  一、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大大增强,基层和民间的参与面很广,参与主体很多,形式载体多样,总的势头很好。但是,在如何看待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如何阐释其核心内容以及如何传承弘扬等问题上,还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的不统一,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仍然薄弱,在生产生活中转化运用仍存在不足,有的还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简单复古的现象。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一个时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甚至贬低、漠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这都迫切需要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走上积极健康、规范有序的轨道。可以说,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中央下发的《意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
   《意见》全文共18条7000余字,全面系统,语言鲜活,指导性强。从四个方面明确了为什么传承发展、传承发展什么、怎样传承发展的问题。第一方面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第二方面概括了传承发展的主要内容,目的是明确精华要义,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第三方面从7个重点领域,阐述了传承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措施、重点工作,部署了一系列重点任务;第四方面从组织领导、政策保障、法治环境、社会参与的角度提出了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方式和条件。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可操作性。
  《意见》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内容。文件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萃取精华,提炼符合当今时代的思想观点,并作出当代性的阐释。强调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意见》厘清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结合时代实践特点,科学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历史文化虚无主义,抵制复古主义。
  《意见》强化了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融入生产生活。强调要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国民礼仪教育,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传统戏曲振兴工程、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等,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在全社会形成参与守护、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
   三、高等学校应当成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示范区
   《意见》明确指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发展,是高等院校的四大职能。大学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建设发展中,肩负着重要使命。
   高校要塑造核心思想理念方面发挥示范作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借鉴。作为文化组织的高校, 是促进优秀思想理念创造性转化的重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场所。高校通过正确的理论导向,通过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不断发挥高校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确立的辐射、带动作用。
   高校要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方面发挥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伟大事业中,高等学校要勇于担当,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把高校建成社会文明发展的“首善”之区。
   高校应在张扬中华人文精神方面发挥主阵地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高等学校富有人文精神,视野开阔,观念新颖,具有超前思维和远大眼光,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文化功能。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引领,是现代大学发挥文化功能的中心任务。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华传统文化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努力建设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
   (本文为作者参加山东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专题座谈会发言提纲,发表在《曲阜师大报》2017年第5期)

Copyright2019 曲阜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版权所有

地 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曲阜师范大学    邮政编码:273165